针刀培训
s


 
 最新医学动态
 推荐医学动态
 医学动态

问诊民族成药产业(图)


作者:针刀培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8 09:49:35 【字体: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进入“十一五”规划发展新阶段,少数民族药业在期盼什么呢?近日在贵阳结束的中国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和民族药业企业家们发出呼吁:应该给民族成药产业以更宽松、平等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和关注。

  民族成药正走向世界
问诊民族成药产业(图)
  少数民族成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特需商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少数民族群众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药物资源状况和传统文化特点,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对本民族长期流传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配方,具有独特的偏好, 这种偏好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

  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介绍,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十五”期间,国家将少数民族成药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用品,确定了124家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作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据国家民委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有200多家,2004年实现产值约55亿元。藏药、蒙药、维吾尔药、苗药等一大批民族药,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土方土药,逐步进入国家药典、步入全国医疗保险体系,开始走向世界。民族药生产方式从传统作坊式手工生产到按照GMP标准的现代化工厂专业化生产;民族药生产原料从完全依赖自然到按照GAP标准进行基地化种植;民族药销售从江湖“游医”到按照GSP标准建立药品配送物流体系。

  目前,全国藏药生产企业已有1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区藏药生产企业40多家,生产360多种藏成药,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四川省有藏药、彝族药、羌族药为主的民族成药生产企业19家,年产值约10亿元。贵州省生产苗药的企业已有70多家,占全省制药企业总数的38%,15种民族药品单品种产值过亿元。

  如今,少数民族成药早已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用品,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成为具有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藏药、蒙药、维吾尔药、苗药等56个品种的少数民族成药相继在全国连锁的“少数民族医药专柜”销售。奇正、晶珠藏药、赏趺梢⑵婵滴⒐笾萆衿妗倭榈纫慌偈褡宄梢┰缫盐琶踔猎断访馈?BR>
  民族成药之隐忧

  民族成药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这是贵州苗药进一步发展遭遇的一大难题。2002年底,贵州154个民族药经SFDA的严格审查,正式上升为国家(试行)标准,随着国家2年试行期的结束,大量民族药就有被抢仿的可能,这无疑会给刚刚起步的贵州民族医药工业造成重大打击。

  贵州汉方制药公司总经理边曙光认为,民族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当前民族药刚刚走向市场时,不能用化学药的标准衡量民族药。因此,民族药能否健康发展与国家政策扶持及全社会的认知和支持密不可分,“但是,同中、西药相比,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专家指出,许多民族民间医药知识正受到主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机制的缺失,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有效手段。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经济发展处处长于新民结合当地蒙药的现状提出见解:设立中介机构,协调农、林、牧、医药、环保等学科,组织对地产药材规模化种植技术攻关,逐步推行中蒙药材GAP制度,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蒙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建立中蒙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蒙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护中蒙药材种质;加强中蒙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蒙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蒙药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族资源丰富,但生态个别地区缺乏生态资源保护意识,过度采挖濒危药材,使野生民族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张艺教授说。他认为,很多制药企业对民族药资源重使用、轻保护。民族药开发与生产受药材资源制约,部分药材比较紧缺,如金耳环、黄藤、山乌龟、萝芙木、走马胎.独脚金、穿山甲等频临枯竭。尤其是对濒危品种,更要大力养殖种植,建立基地。把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之路。同时,加强对民族药的基源考证、本草考证及生药学鉴别研究。一方面应加快对民族医药验方、特色疗法等民族医药知识经验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对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逐步建立起专利保护为主导,商标保护为形象,商业秘密保护为点缀,行政保护为补充等多种手段并用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专家们共同的希望是:在加大生物多样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上,应尽快确立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利益共享的理念与对策。尤其是少数民族或当地人共同参与,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当地社区从他们的民族医药资源中获得最大化利益和相应的知识产权,应用民族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进一步开发出类似青蒿素、紫杉醇、云南白药、灯盏细辛和沙棘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药,不断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和民族药新药开发的协调关系。

  GMP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专家指出,民族药物从总体而言,仍然是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欠缺,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民族药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西部企业。一是资金少,起点低,基本建设和GMP改造动用了大量资金,当前的开发能力有限;二是药品销售主渠道不畅,进入医院还比较困难。

  边曙光认为,能否争取《医保目录》扩容是民族药进一步发展遭遇另一大难题。据了解,与2000版《医保目录》相比,2004版《医保目录》中的中成药品种由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由725增加到1031个,增加了42%,民族药一个都没有增加,仍然是47个。

  边曙光说,这使我们对民族成药未来发展感到担心,今后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

  诸多企业家谈到,目前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这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市场,能够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小的市场推广成本,也意味着产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得到认可,这对于民族药企业发展壮大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GMP认证结束,后GMP时代的来临,贵州制药企业在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上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药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各环节促使产品成本逐年攀升,另一方面,整个医药行业的价格和政策限制,使制药企业的钱没有过去好赚了,这也是当前制药企业发展需要破解的新课题,必须去努力开发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GMP改造的大量消耗使绝大多数企业资金紧缺,导致新产品研发资金捉襟见肘,产品储备不足等,也是企业发展后劲乏力的一个制约因素。

  杨健强说,在充分肯定我国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仍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与西药生产企业相比,民族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产品品种、剂型等,仍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各族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要求;不少企业设备差、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特别是研发、种植、生产、经营各环节衔接不够,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

  据了解,“十五”期间,国家为支持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照顾政策。在此期间,国家民委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确定了124家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作为少数民族特需产品生产定点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4年,全国124家少数民族成药定点生产企业享受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约11200万元,享受技术改造贷款利息补贴约600万元。其中贵州省的23家少数民族成药定点生产企业,仅2004年一年就享受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151.3万元,优惠利率贷款规模6.4亿元。

  杨健强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包括民族药生产企业在内的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那些既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特需品,又是普通消费者喜爱的民族药品,特别要支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展。如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等,国家将继续采取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术改造贷款给予贴息等方式,把国家政策优势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扶持这类企业做强做大,形成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版权所有: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京ICP备19014186号
咨询电话:400-6666-810 / 010-80725466 /80725478 / 52573160     传真:010-64124241  Email:790855106@qq.com
地址:北京针刀总医院内(昌平区天通苑西三区26号楼16门) 邮编: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