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项研究表明,通过磁共振检查可在患者出现认知损害前鉴别出其罹患痴呆症危险。
为了明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否预测老年人痴呆症发病危险,荷兰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的den Heijer等进行了一项纵向定群研究。[Arch Gen Psychiatry 2006,63(1):57]
该研究共纳入了511例60~90岁受试者,采用MRI检测他们海马回、杏仁核体积。记录受试者日常记忆障碍信息,并对其进行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基线期均无认知功能受损等痴呆症表现,在3043人-年(平均每例受试者6年)的随访期间,有35例受试者出现痴呆症,其中26例为阿尔茨海默病。基线期海马回和杏仁核体积与痴呆症发病危险高度相关,校正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后,海马回体积每个标准额度减小量的风险比为3.0,杏仁核则为2.1。这些神经核团体积减小量与痴呆症发病时间成反比,与随访期内未发病者相比,MRI检查后2~3年被临床确诊者基线期相关神经核团体积小17%,MRI检查6年后被确诊者基线期核团体积小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Fleisher等开展了一项横断面对照研究,观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能否区分不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危险人群。[Arch Neurol 2005,62(12):1881]
该研究共纳入20例58~65岁认知正常受试者,根据是否存在载脂蛋白E4(ApoE-4)等位基因、阳性家族史将受试者分成高危组(10例)和低危组(10例)。采用异常搭配、重复搭配或固定搭配方式的成对语词对受试者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时受试者的fMRI结果确定其血液氧合作用相关(BOLD)脑反应信号。结果显示,高危组受试者接受异常搭配语词刺激时,右后中颞部等区域产生的BOLD信号显著强于重复搭配语词刺激,而低危组受试者则在右前额部等区域出现显著信号增强(见图);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接受异常搭配语词刺激时,左后海马旁回区域信号显著强于固定搭配语词刺激。另外,左中颞叶活动和记忆处理之间的关联方式在两组间也存在差异。
研究提示:借助MRI所示海马回、杏仁核萎缩情况能确定尚未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痴呆症高危人群,可预测认知正常老年者6年内痴呆症发病危险。fMRI则有助于在认知正常人群中区分不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