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一代宗师我的老师朱汉章先生
[作者简介:安玉禄,198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1996年学习针刀医学,印尼泗水华佗传统医疗中心工作。]
朱汉章教授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老师之一。1976年,发明了一种将中医针灸的针与西医的刀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新的针具,名曰“小针刀”。小针刀在针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于临床,解决了许多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曾经是中西医都感到棘手而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
小针刀的出现,使医学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关于软组织损伤四大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拓宽了临床思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尤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见到了遥远的灯塔。他创立的动态平衡失调的理论、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是粘连、结疤、挛缩和堵塞等理论是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遗憾的是2006年10月14日老师阖然辞世,他的逝世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作为他的学生在印度尼西亚缅怀纪念他。
我在中国贵州从事针刀工作已有10多年,198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我清楚地记得,10年前我在北京昌平参加了小针刀医学培训班的学习,老师曾亲自为我们学员讲解示范。我通过系统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及针刀治疗的机理,我茅塞顿开,仿佛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那种高兴和兴奋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因为此前我一直是从事针灸和推拿工作,我在临床中发现有些病症靠单纯的针灸或推拿治疗,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为了解决临床中的困惑,我到南京中医学院进修针灸,名师的指点使我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一定质的提高。在南京学习期间我也知道朱老师当时在南京玄武湖畔的金陵骨伤科医院工作,本想去向朱老师学习小针刀,有一天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小针刀的负面报道,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当几年后我接触到小针刀这个全新的理论时,我才豁然开朗,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认真学会学好。此后的岁月,我不断努力学习针刀理论,勤于实践。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医疗水平,我多次到海军总医院观摩学习乔晋琳主任的针刀操作,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我对针刀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但与朱老师比起来相差甚远。我只是针刀界的一名无名小卒,我知道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进取和追求。
2005年5月我得知北京世界针联在全国选拔一名针刀医师来印尼华佗传统医疗中心工作,在北京海军总医院乔晋琳主任、武警总队北京第二医院张秀芬主任的举荐下,经过严格面试,最终被录取。是年9月底由北京飞往这美丽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从此,我开始了在异国它乡的执医生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当老师得知我要来印尼从事针刀工作时,他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一再叮嘱我到印尼后要不断地努力学习,认真勤奋工作,为印尼各族民众解除痛苦。同时也要广泛传播中医学知识,尤其是要传播针刀医学的理论技术和相关知识,让它发扬光大。在临行前,老师在乔晋琳主任的陪同下为我饯行,老师特意让我和他拍照合影留念,此事将成为永恒纪念。
印尼华佗传统医疗中心于2003年5月成立于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该中心由北京世界针联、印尼爱国富商翁钰祥先生、印尼爱朗卡大学传统医学系、东爪哇省中医学会共同组建,目前是东南亚10国最大的诊所,环境宽畅优雅,设施一流,其中药堂规模及豪华程度国内罕见。诊所主要医务人员来自国内中国中医科学院、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和西安市脑病医院等单位,先后有30余人次的中国医生被派到这里工作,目前在此工作的中国医生加上本地的护士、翻译人员、司药等人员共计40 多名。
我在华佗传统医疗中心每天应诊许多病人,根据病情,我选择运用小针刀、刃针、针灸、推拿、手法整复及内服中药、拔罐等单一或多种方法联合方式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小针刀等疗法得到了当地患者的认可,受到普遍欢迎。在应诊的病人中,除了当地的华人、印尼民族外,还有部分印度、阿拉伯、日本、 韩国等国家的患者,也有欧美国家人士来印尼参观及接受治疗的。由于疗效显著,许多疑难杂病患者都慕名前来咨询就诊,一些病人经过治疗,有的一两次就可痊愈,有的经过多次治疗亦能痊愈。我们的相关事迹曾在当地华文及印尼报刊多次以图文并茂方式加以宣传报道。
今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泗水副总领事钟瑞明领事来诊所视察参观我们的工作,我们汇报了我们的工作,最终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年春节我们作为中国在外专家被邀请到总领事馆共庆除夕佳节。我深知我所取得的一点进步和成绩与朱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老师传授给我针刀理论和技术,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印尼我时刻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为传播针刀医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2006年6月我应印尼东爪洼省中医学会的邀请,为东爪洼中医学会的会员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学术讲座,题目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痛诊断治疗的临床思路”。这次讲座主要是围绕针刀医学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展开,讲座进行了3-4个多小时,大家纷纷提出相关问题,我逐一解答,达到了预期效果,大家非常高兴,这次讲座内容当地报刊亦进行了相应报道。
朱老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学生一定会牢记您的教导,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把针刀医学发扬光大,推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安息吧!朱老师,您的学生已在印尼播下了针刀医学的种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您未完成的事业我们会接着干,您未走完的路我们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以报答您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