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针刀治疗椎管内和椎管外疾病引起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4-21 14:11:19 【字体:小 大】
|
摘要:目的:采用朱汉章的小针刀疗法,对椎管内和椎管外疾病引起的腰、臀、腿痛共40例的疗效观察。椎管内和椎管外疾病各为20例。方法:按照朱氏针刀疗法,对腰、臀部的疼痛部位,分期分批进行松解、疏通、剥离,次数最少为一次,最多的为四次。结论:治愈:椎管内疾病4例,占20%,椎管外疾病9例,占45%。好转:椎管内疾病8例,占40%,椎管外疾病10例,占50%。无效:椎管内疾病8例,占40%,椎管外疾病1例,占5%。加重两组都为0。总有效率:椎管内疾病12例,占60%,椎管外疾病19例,占95%。这40例患者都进行了5年的随访,其中,复发:椎管内疾病8例,占总有效率的66.7%,椎管外疾病4例,占总有效率的21%。 关键词:针刀疗法 椎管内、椎管外疾病 腰、臀、腿痛 随访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分别采集椎管内、椎管外疾病引起的腰、臀、腿痛各为20例。椎管内疾病组: 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腰椎管狭窄2例,腰椎体骨质增生4例,隐性脊柱裂2例。椎管外疾病组:急性腰扭伤6例,腰3横突综合症1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2例,梨状肌综合症2例。发病年龄及病程:本文在采集的40例中,发病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的为47岁,平均32岁。病程长的为3年7个月,短的为周。女性15例,男性25例。 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体征:腰痛伴双侧臀痛或一侧和两侧腿痛,行走困难或轻度跛行,劳累或天气变化腰、腿痛加剧,少数病历有咳嗽、腰痛等症状。临床检查:挺腹试验阳性或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单侧或双侧阳性或阴性,腰椎棘突及棘旁的压痛、放射痛、臀部的压痛、膝反射、跟腱反射两侧的比较,双侧 背伸肌力的比较,双下肢感觉是否正常,肌力及肌萎缩的对比等。特殊检查:包括X线片,腰椎椎管内造影,肌电图,腰椎及间隙的CT扫描、MRI等。鉴别诊断:椎管外病变:腰部酸痛或胀痛,很少有下肢胀痛,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轻微活动和改变体位时减轻,过度活动时加重,长时间弯腰加重。睡觉时,腰下垫小软枕时减轻。腰部外形基本上无异常,在骶棘肌处、髂骨肌后部、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腰椎横突部有一个或数个局限性压痛。椎管内病变:反复发作腰、腿痛,且疼痛较剧烈,并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腹部用力时,疼痛加剧,休息时减轻,腰部僵直,脊柱外观有改变,腰部活动有不对称性受限,腰椎间隙和棘突、棘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采用宣蛰人诊断腰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三种检查方法:脊柱侧弯试验、俯卧腰脊柱伸屈位加压试验(简称腹部垫枕试验)与胫神经弹拨试验。这三种试验的阳性体征只能在腰椎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的病例中出现。 1.2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小针刀四步进针法在棘间韧带、棘上韧 带、骶髂关节、臀上皮神经区、梨状肌区及椎体横突等压痛点出进针,进行纵向剥离、横向铲剥,每点剥离3~5刀,当手感针下粘连被松解后,退出针刀,创可贴覆盖针孔。每次剥离2~4点,5~7d后,如症状未完全消除,再治疗1次。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劳累后腰、腿无不适。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腰部的轻度疼痛不适,劳累后及天气变化时,感腰、腿部略加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椎管内疾病:治愈4例,占20%。好转8例,占40%。无效8例,占40%,总有效率12例,占60%,加重为0。 椎管外疾病:治愈9例,占45%。好转10例,占50%。无效1例,占5%,总有效率19例,占95%,加重为0。 随访五年后复发:椎管内疾病8例,占总有效率的66.7%,椎管外疾病4例,占总有效率的21%。 3.讨论 下腰椎及腰骶关节处承受负荷较大,容易发生退变与损伤,外伤、不良姿态、重体力劳动、剧烈的体育运动等均可引起腰椎管内及椎管外病变,而先天性畸形也可引起椎管内疾病。 小针刀治疗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可对病变部位、粘连及卡压的部位进行较强的刺激,以提高局部组织的兴奋性,加速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阻断疼痛对神经的不良刺激,消除或减轻疼痛。(2)通过对病变部位的剥离组织粘连、松解瘢痕,促进病变组织的自体修复。 由于小针刀在腰椎管内的治疗中,不像手术治疗那样清楚、完全、彻底,故笔者在本文中所采集的20例腰椎椎管内疾病五年复发率较高。但也不排除笔者的针刀不是非常熟练,故导致复发率较高。虽然在本文采集的40例疾病中,五年复发有12例,但小针刀疗法仍然是腰、腿痛等软组织疼痛及部分功能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较手术及其他治疗有创伤小、无疤痕粘连、病人痛苦小、见效快、费用低等许多优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