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5-0635-02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接受针刀松解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其中有不少病人同时患骨质疏松症。笔者随机对该类病人在行针刀松解术时,给予3个月为一疗程的骨疏康治疗。现将1999年1月~2000年12月治疗的一组病人疗效观察作一小结,以期对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治疗的适应证开展进一步临床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治疗组37例中门诊患者35例,住院患者2例;男5例,女3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3个月~33年,平均1.2年。左右膝关节均有伸屈功能障碍,伸位5°~15°,屈位80°~115°。膝部疼痛昼夜发作,步履迟缓,下蹲不完全,严重时不能正常行走,失去家务劳动能力。所有本组病例都有局部封闭、针灸、输液、内服及外敷中西药物疗效不理想史。
1.2 治疗方法 凡纳入病例在针刀松解术治疗时,均被要求加服骨疏康,同时停用雌激素、维生素D制剂、钙剂等其它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其中22例在行针刀治疗前2周先服骨疏康,15例在第一次针刀治疗开始服骨疏康,针刀疗程结束后继续服用骨疏康。服法:每次1包,每日2~3包。疗程为3个月。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10月第三届全国骨质疏松研讨会拟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标及膝关节X线改变选择诊断标准:(1)膝关节疼痛伴伸屈功能障碍;(2)全身骨骼酸痛,以腰痛为主;(3)X线:膝关节间隙变窄,股骨髁、胫骨平台及髁间嵴、髌骨上下缘有大小不等的骨赘,关节内游离体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细小且排列紊乱。
1.4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50~80岁;③病程3个月以上。(2)排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较严重的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病变;②重度神经官能症;③中度以上高血压,BP在180/110mmHg以上;④X线、血检等检查排除膝部肿瘤、结核、急性期类风湿等。
1.5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腰膝酸痛,步行困难,膝关节伸屈障碍,正常家务劳动能力等。疗效标准:优:疼痛消失,步行速度恢复至相同年龄阶段健康老年人水平,恢复正常家务劳动,1年以上无复发;良:疼痛基本好转,上楼、爬山时膝部仍有轻度疼痛,能坚持日常家务劳动;可:膝部疼痛改善,平地行走或家务劳动稍频又感疼痛;差: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前后效果比较:疗效优良35例,占94.6%;可1例,占2.7%;差1例,占2.7%。说明在针刀松解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时需关注到骨质疏松存在的可能,有明显骨质疏松症状者,以骨疏康配合针刀治疗,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见表1。
表1 治疗方法疗效观察略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骨与关节的退变和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老年骨骼系统自身的老化和退变。关节的变化首先是关节软骨的变性或磨损,软骨变薄或消失,关节间隙变窄,对外力的缓冲作用丧失;滑膜变性、增厚、出现游离体;关节不稳定,经常接受机械刺激,异常应力作用的部位产生骨赘。骨质疏松受遗传、代谢、免疫、营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是骨质代谢的退变,表现在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的大小和外形变化不明显,但有骨组织微结构衰败凋萎,包括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的细小改变、骨密度(单位容积中的骨量)减少。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节退变是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而脆弱,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常因劳损或损伤而气滞血瘀,阻塞经络,经气不利,变生为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诸证。骨质疏松则因肾脾两虚:肾虚精亏,不能养骨充髓;脾虚血瘀不能通达四肢而失濡养,出现腰膝酸软、乏力。
为此,不妨有如下假设:退行性关节病和骨质疏松虽属两种老年骨科病,但在解剖生理上密切相关,是老年骨骼系统老化、退变而同时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因此,在治疗关节退行性病变时,也要注意到骨质疏松同时存在相当大的可能性,常须兼而治之。
笔者在近十年的针刀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针刀技术治疗关节退行性病变尤其是膝关节退变方法简便、疗效好且持久。伴有较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人,近、中期疗效好,但不能持久,远期疗效不理想。骨疏康为中成药(北京康辰医药公司生产),含有多种补肾益气、活血祛瘀的中药有效成分,标本兼治,有明显减轻全身骨痛、改善骨量的效果,中、远期疗效比较理想。故在针刀治疗膝关节退变同时有骨质疏松者随机给予3个月为一疗程的骨疏康。结果表明临床疗效比较满意,给笔者的假设提供了疗效满意的依据。但本报告所观察的病例偏少,且骨质疏松目前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这毕竟是一个有意义的开端,提示在临床上退行性关节病的患者通常可能伴有骨质疏松,治疗时两者兼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单位:325600浙江省乐清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