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内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不及时诊治,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导致肢残甚至丧失生命。我科自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采用小针刀早期治疗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男6例,女7例;年龄13-66岁;发病部位小腿后侧5例,小腿前侧3例,前臂4例,上臂1例。
2治疗方法
在疼痛部位选4-6个进针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使小针刀与纵轴平行,垂直快速进针,切破皮肤、浅筋漠、深筋膜,在深筋膜下感到张力较大,日‘有强阻挡感时,纵行切开深筋膜5-7刀,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然后将针刀尖部顶在骨质上,按纵轴方向上卜摇摆刀柄,使深、浅筋膜纵行轻度分裂少许,提起针刀至皮卜,将深层积血引于皮卜,用针刀刃将皮肤刀眼适当扩大,以便血液流出体外。用同法操作所选的其它几个进针一点,当进针点刀下感肌张力减小,阻力明显减弱时,操作结束,酒精棉球覆盖。如肿胀消退不明显,3-4天后同法再治疗一次,如肿胀更甚张力更大,则行手术切开减压。
3疗效分析
3. 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肿胀消失,感觉正常,功能恢复;好转:肿胀及疼痛减轻,感觉恢复,功能好转;未愈:肿胀、疼痛、功能、感觉无变化。
3. 2结果
本组病例,疗程最短7人,最长20人,按上述评定标准,治愈2例;好转10例;未愈1例,行手术减压,二期植皮。有效率为92%。
4讨论
筋膜间隔区压力升高有两个方而的原因:①筋膜间隔区容量减少,包括外层绷带包扎过紧,以及骨科常用的外固定、石膏、夹板作用不当等;②筋膜间隔区内容物体积增加,常见于创伤后出血。上述原因均可导致组织压增高,筋膜间隔区血流量减少,甚至停滞,目前临床上确认组织压增加到30 mmHg是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因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旱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原发性损伤也产生剧痛、肿胀等症状,故我们依据五P字:①疼痛(pain);②苍白(pallor);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作为小针刀减压的指征。
小针刀治疗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操作技术的关键是,充分的减压,针刀一定要切透深筋膜,将内层积血引至皮下,再使皮肤切口扩大,让积血充分排出体外,以减轻肿胀,达到减压的目的。
小针刀治疗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弥补了手术切开减压治疗出现许多严重Jl二发症的不足。操作简便,感染率小,简单实用。实践证明,早期减压是治疗急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唯一有效的疗法,同时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在针刀治疗的同时,还需预防感染,消肿利尿,中药内服以活血化癖,消肿止痛。严禁患肢抬高和热敷,以防坏死物质吸收引起酸中毒、高血钾、中毒性体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