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临床比较常见,此病发病率高,常被误诊为“肩周炎”,临床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笔者自2001年3月~2002年3月,采用小针刀治疗3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2例,女24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1岁,平均46岁;病程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6个月。临床症状:上肢后伸、摸背和上举受限,喙突处有疼痛和压痛,疼痛可窜至上臂内侧前缘。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治疗床上,患侧肩背部放一块垫子,头歪向健侧,患侧上肢和躯干呈30°夹角,充分暴露病变位置,在喙突周围寻找压痛点(多在喙突下缘)或变性软组织,用龙胆紫药水做记号,即进针点。常规消毒,其上覆盖无菌手术洞巾,术者戴无菌手套,按照小针刀手术进针四步规程(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左手拇指按压痛点上,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使刀口线和肱二头肌短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针体与局部骨组织垂直。稍加压力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形成一个长形凹陷,这样易使神经血管分离在刀刃两侧。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被推挤到接近骨质,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深度达骨面。然后先纵形剥离,再横形剥离,疤痕较重者,在喙突下缘可切开剥离两刀,注意针刀不要刺入太深,避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治疗过程中,病人有酸胀感,或向四周扩散,若有麻木或过电感则说明针尖触及到神经,应轻提换方向剥离。拔出针刀后,用无菌纱布(三层)敷盖在针刀口上。最后让患肢上举,达到最大限度时,用力按压患肢,此时可听到“咔嚓”声,注意速度要快,勿用力太猛,务必都听到“咔嚓”声,老年体弱者慎用。每周治疗1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上肢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明显缓解,体征大部分消失,上肢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缓解;无 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变。
2.2 治疗结果 本组共36例,治愈30例,占83.3%,显效4例,占11.1%,有效2例,占5.6%,总有效率100%。最多治疗3次,最少治疗1次,随访半年,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3 讨论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是由于长期上肢频繁的伸屈、后旋而致劳损,局部疤痕粘连而引起肌腱部位变性形成的一种无菌性炎症。肱二头肌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尖部,喙肱肌上面,胸小肌的外侧,在肱骨下1/3处与肱二头肌长头肌腹融合;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的作用和活动方向不是同步、一致的。喙肱肌是内收屈臂向前,而肱二头肌是屈肘,使前臂旋后,两者经常交错磨擦而损伤;另一方面遇到突然屈肘,后旋前臂的动作损伤肌腱或有明显外伤史直接作用于肌腱部位,致局部疤痕粘连,血运和体液新陈代谢障碍,引起肌腱部位的变性。
小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避免了外科切开创伤。小针刀是将原来针刺疗法的“针”和现代外科手术疗法的“刀”结合起来的。原来针刺疗法的“针”通过捻、转、提、插得气后达到治疗目的,而不能剥离、疏通、松解,小针刀既代替了“针”的作用,又起到了“刀”的作用。肌腱炎是一种积累性劳损或外伤致局部腱纤维发生部分断裂、撕裂、出血,在不断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腱纤维之间发生结疤粘连,使微循环发生障碍而出现症状,需要小针刀的疏通、剥离、松解作用,使微循环恢复,使腱纤维得到修复。在镇痛方面,通过小针刀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缓激肽和5-羟色胺在血清中的含量,调整神经机能,从而达到镇痛目的。
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小针刀具有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镇痉止痛功能,在治疗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重点掌握小针刀到达的部位要准确,如不准,轻则治疗无效,重则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要求一定要对施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很了解,方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3-09-11)
作者单位:271601肥城山东聚源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李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