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9月至今,采用汉章牌Ⅰ型4号针刀治疗跟痛症,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有跟骨增生的148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48例中男49例,女99例;单侧86例,双侧62例,年龄45~72岁,平均55岁。病程3个月~15年。均接受过其他方法的治疗,58例曾接受过针刀治疗。诊断标准:①发病缓慢,有数月或数年病史,多发于中老年人。②晨起发病者多,下床时,足跟着地疼痛,需经多次慢而轻的活动才能使之适应行走。起步痛、远行痛是其特点。③常见压痛点:跟骨结节前缘稍偏内侧有明显压痛,或可触及骨性隆起;跟骨内侧缘压痛;跟骨正中点压痛,并可触及硬结。④X线检查:跟骨结节前缘有一鸡嘴样骨刺,尖部向前与跖腱膜一致。
2治疗方法
俯卧位踝下垫枕,用甲紫做好标记。1%利多卡因局麻后,行针刀治疗,若压痛非常剧烈,可适当配合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药物局部注射。具体操作:①跟骨结节前缘稍偏内侧压痛点:针刀刀口线与足底之纵轴一致,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达跟骨前缘骨面,探至骨刺部位,将刀口线旋转90°,紧贴骨缘切开剥离3~5刀,手下阻力减轻后出针;②跟骨内外侧缘压痛点:针刀刀口线与足底之纵轴一致,针体顺着左手下压的方向,约与足底皮肤呈60°刺向跟骨内外侧缘骨面,刺达骨面,纵行疏通,横行铲剥,将针提起3~5 mm,手下有明显阻力感,纵行切割几刀,出针;③跟骨底中点等压痛处:刀口线与足底之纵轴一致,针体垂直皮肤刺入,缓慢进针,遇有阻力感即行切开剥离法,并注意将增厚的纤维隔切开。出针后,创可贴覆盖针孔2 d,不可沾水,15 d内勿负重行走或登山、爬坡。嘱患者穿宽松软底鞋。针刀1次治疗1~3点,2次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1次。如需第二疗程,间隔半月后再行治疗。
3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足跟疼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部无压痛;好转:足跟疼痛基本消失,走路较远,仍有不适感;无效:足跟部疼痛及压痛无改善。治疗结果:痊愈114例,好转3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跟骨增生症之所以在临床治疗上疗效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是诊断的模糊性。人们一谈到跟骨骨刺,不是要把骨刺切除,就是在骨刺尖端进行松解,没有对局部损伤引起跟痛的多种原因进行分析。首先,跟骨下滑囊炎、跟下脂肪垫炎、跟下肌腱炎、跟下筋膜炎等都可以产生相类似的临床症状,治疗应有针对性才好。二是对该病的诊断,临床中,患者只要有跟痛症状,X线检查跟骨前缘有骨刺,检查与治疗时就只考虑骨刺的体表投影处,忽略其他部位的检查与治疗。没有考虑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X线检查仍可见到骨刺的存在,或者X线检查另一只无症状的足跟亦可能有骨刺生成,显然,患者的症状来源仍在跟骨骨刺之外。第三,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出现的病理变化,即有炎性改变,亦有粘连疤痕、筋膜挛缩和软组织内压增高。临床中,应根据病理变化施治,针刀解决不了的,应配合局部药物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