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茶局路183号 (214200) 陈永松
关键词:肩胛我筋膜综合症、小针刀、神经阻滞术
肩胛区筋膜综合症是指颈肩北部的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是肩胛区周围肌肉肌腱、筋膜及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的无茵性炎症。它多发生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病人常常因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影响日常生活。临床上一般都诊断为颈椎病或肩周炎。
用服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效果不好。部分病人常因夜间疼痛不能入眠而就诊。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小针刀结合神经阻滞法治疗肩胛区筋膜痛取得极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均为门诊病人,本组58例病人,男20人,女38人。年龄最大72岁,最小30岁。所有病有诉颈肩背区疼痛,有的病人诉手臂麻木、气力。痛及臂及肘部,有的反诉肩颈部或肩胛区疼痛。检查时可发现相应肩胛区周围肌肉、肌腱或筋膜等部位可角及压痛敏感区(即激痛点)。检查部位一般从颈肩部开始,查钭方肌、肩胛提肌、岗上肌、岗下肌、大、小圆肌,大、小菱形肌。
2.治疗 多数病人1次治愈,少数隔一周后做第二次治疗。
2.1激痛点湿针法,用牙科5号针尖在激痛点进针,注入1%利多卡因5ml或加曲安奈德10mg。2.2肩胛上神经阻滞:(1)患者公元前坐位,手自然下垂,关颈略屈。(2)在肩胛岗内侧缘至肩峰作一直线,通过该线中点作背拉平行线,在该相交线的外上作45度平分线,在该线外上2cm左右处作穿刺点。(3)定位后,常规消毒皮扶,用5号细针抽公元前1%利多卡因8ml,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向下内方向推,直至喙突的基底部触及骨质受阻,然后再提针挥向前下,滑过肩胛切迹约1cm,此时患者有异感,回抽充血无气,即注入上液。
2.3激痛点小针刀松解,在上述肌肉、肌腱寻找激痛点后,在湿针法后用小针刀按不同肌纤维走行方向进针刀,行切开,纵行疏通,和通透拔离法。如杲肌肉抵止点均有激痛点,则在起止点同时用上法治疗。
2.4药物辅助治疗 补充多种水流性维生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可缓解疼痛减少触发点疼痛因子。并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修复。
3.结果
所有58例病人在半年内得到电话随访。其中46例疼痛症状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者为痊愈,治愈率79%,12例颈肩背痛、紧束感、沈重酸胀感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不适为好转,好转率20%。总有效率100%。
二、讨论:
肩背肌筋膜综合症亦称肩背肌筋膜炎,在颈肩痛就诊者中有2∕5是因软组织病而就诊。(1)肌筋膜综合症可由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劳累过度、寒冷、姿势不良、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除筋膜外,尚有韧带,肌肉附着外及骨膜引起慢性疼痛发生的病理变化,造成早期炎性渗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和缔组织疤痕化。这些变化可在骨附近形成硬性筋结,在肌纤维间形成纤维筋。这些软组织的变化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来捎及小营养血管,致局部新除代谢障碍、更加重其病理变化引起触发点更剧烈的疼痛。此时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却相对减低。肌筋膜中激痛点的形成,先是神经肌肉。功能失常,继之是组织出现营养不良所致。【1】
激痛点湿针疗法和肩上神经阻滞,可以阻断局部感觉神住的传导功能,切断“疼痛-肌肉痉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使被阻滞神经的支配区域和痛灶局部之血管。肌肉痉挛得以缓解,改善局部血供,消除水肿,促进新陈代谢和松解粘连【2】。小针刀疗法松解粘连严重的激痛点,疏通肌纤维筋束。达到松解组织间粘连,恢复肌纤维功能。
治疗体会:1.要对背、肩、颈区肌肉解剖清楚。对每次肌肉起止点要熟悉其位置。2.要找冷激痛点及条索状物,并多次反复检查以确定其位置。3.针刀口进针要与肌颖维或肌腱并行,附着于骨面的肌腱,肌肉激痛点针刀切开疏通要达骨面以达到充分松解之目的。4.不可盲目进深刀深则易造成气胸,导致医疗纠纷。过浅则不出现效果。5.肌腱起止点均有激痛点则起止痛点都要做切开疏通术。6.多数触发点疼痛的病人都有体内维生素缺气,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补充则有制于治疗的巩固和减少复发。
需要指出的是:治疗之间诊断要明确。首先要排除颈橘化为枳椎间盘源性肩指区疼痛。以及骨折、脱位、肿胀、脊髓病变和胸腔疾病。
参考文献
[1] 周秉文、颈肩痛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7117-02921
[2]李仲廉、神经阻滞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8
江苏省宜兴县茶局路183号
程永松
2005.4.5号
|